全站搜索
新闻搜索
 
 
有了空调,让人更不耐热了吗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16-08-29 09:40:37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  夏季的高温天气里,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前所未有的统一:无论是上班进办公室还是下班回家,第一件事就是开空调;烈日当头,没走几步就想躲进冷气十足的商场、地铁站内;不少人在社交网络上表示,这样的天气下还愿意出门聚会的都是“真朋友”,甚至还有网友贴出了“空调之父”威利斯?开利的照片,对其“顶礼膜拜”……
  当人们坐在干爽舒适的空调环境内悠然自得时,心中可能也会产生疑问:夏天年年都过,缘何人比以前更感觉到热?空调的到来,会不会让我们越来越不耐热了呢?
  对空调的依赖让世界变得更热
  随着全世界空调等制冷设备在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普及,大量的地球能源被消耗,引起了气候学家的担忧。而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之外,城市内地面硬化程度、空调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也让人们感觉到越来越热。
  近几十年来,城市内柏油马路越来越多,无论是人行走还是车驶过,感受到的热度都会更加明显。
  另外,家家户户的空调外机不停地向外喷发着滚滚热浪,路过时能够感受到袭来的热浪。人口密集的城市里,空调散发的“热污染”已明显地加剧了城区的“热岛效应”。
  对此,专家表示,空调和汽车降温的原理都是通过制冷将局部热量转移到户外。城市内楼宇密集,高楼大厦多的地方更是空气流动较为缓慢。随着空调和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,城市内的“热岛效应”也会加剧。
  在欧洲很多国家,路上看不到密密麻麻的空调外机。相比于大量安装空调,他们更加注重建筑本身的节能性,一般的建筑能达到75%以上的节能率,保温效果好,冬暖夏凉。其次,欧洲国家的城市垂直绿化多,阳台或屋顶上种植绿色植物的情况十分普遍,无论是机关、学校、商厦还是居民住宅都有建立屋顶花园的习惯。
  有数据表明,屋顶的绿化能使夏季顶楼的温度降低3℃至4℃,可节约空调耗电量的20%至40%,效益相当于地面绿化的60%。
  人的耐热能力不是天生不变的
  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,有的人感到酷热难耐,有的则表示可以忍受;有的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劳动都可以安然无恙,有的人睡在室内却还会中暑。同样是面对高温和热浪,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?
  许多实验证实,人体的热耐受能力与热应激蛋白有关,体内热应激蛋白越多,耐热能力就越强。而且,人体这种特殊含量的蛋白是可以变化的,也就是说,耐热能力不是天生不变的。热应激蛋白合成的增加,与受热程度和受热时间有关。
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处长孙湛指出,人体本身有较强的耐热能力,当外界气温超过35℃时,皮肤就会通过流汗加速散热,确保体温不会过度升高。处于高温环境中的时间长了,应激蛋白的合成就会增加,从而使人体的热耐受能力增强,以后再进入高温环境中,人体细胞的受损程度就会明显减轻。
  从心理层面上说,就像咖啡因上瘾者越来越离不开咖啡,使用空调的频率越高,人们就越需要空调带来的舒适。科学家称之为“自动适应舒服模式”,即我们感受到舒适的温度取决于我们最近接触到的温度。
  正因如此,空调正慢慢夺走人们的耐热本领。习惯了室内的温度后,室外的温度就变得更加难以忍受。尤其是长时间坐办公室的白领、放假在家避暑的学生等人群,其耐热应激蛋白随着“孵空调”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减少。长时间用空调吹冷风很容易把热气逼回体内,导致体内的热气排不出来,从而出现内热,造成身体功能紊乱。抗病能力一旦变低,感冒、发烧等症状就会找上门来,突然进入高温环境也就更容易中暑。
  另外要注意,从空调环境进入高温环境时,要安排一个气温升高的适应期。这种适应性过渡对司机和高空、高温作业人员尤其重要。
  耐热能力的增强在于生活方式的改变
  人之所以觉得越来越热,还和身体因素和心情起伏有关。
  现在有很多加班族、应酬多的人养成了吃夜宵的习惯,吃多了就容易积累胃火。内热将汗逼出体外,就会让人觉得热火朝天、大汗淋漓。长期吃夜宵,还会容易长胖,体内脂肪多的人也会更容易觉得热。另外,上班或者生活压力较大的人群,会导致心火过旺,表现为怕热、焦躁等。
  俗话说:“心静自然凉”。西医有类似的理论,认为心静之后,心跳平缓,血液循环减慢了,体温也会下降。